
什么是内卷
前段时间看文章总是看到“内卷”这个词,去查了什么是内卷但还是一知半解。直到昨晚看到这篇文章《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才算懂了。这里总结一下已备今后查阅。
版权声明:下面引用的部分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声比比的饭爷“的文章《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什么是内卷
最早把内卷这个词引入中文世界的,是一个叫黄宗智的海外回国历史学者。
黄宗智在1985年出了本书,叫《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书里说中国的小农经济因为劳动力过多土地有限,形成一种过密化增长。
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期待获得更高的产量。
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还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状况。
这个超密集的劳动投入,也就是前面说的过密化现象,黄宗智把这个叫做“内卷化”。
内卷化带来的结果是:因为边际生产率递减,投入到土地里面的人越多,平均每个人就越穷。
举个例子:
比如985和211大学在某省要招1000个人,在没有课外补习存在的时候,大家都是通过正常的在校学习考大学。
但是成绩在全省1000名开外,资质又还过得去的学生衡量了下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挺玄乎。
于是很自觉的找课外老师补习,别人学习的时候他学习,别人休息他补课。
经过一番努力,成绩成功的进入到前1000名,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把原来处在前1000的学生挤出去了。
有了这个成功的案例在前,其他家长都坐不住了,甚至成绩在前1000名的学生也坐不住了。
再加上辅导班的不停宣传,大家纷纷开始课外补课。你补两小时,我补三小时,你补数学,我补语数外。
通过补习,大多数资质不错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遗憾的是,这些大家心仪的985学校的招生人数并没有增加,还是只招1000人。
结果就是虽然大家成绩都提高了,但因为学校招生数量一定,并不会因为大家平均水平提升而多招人。
所以这些人在付出了更多努力以后,得到更多的回报了么?其实并没有。
他们只是加剧了相互的竞争和厮杀,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内卷。
这批人经过厮杀,终于步入了心仪的985。
等到毕业要开始找工作就业了吧,这时候发觉依然很难。
因为这时候毕业生有1000人,可是企业的需求只有500人。
所以企业在这1000人里面只能是选了又选,还设置了各种门槛。
比如说大学拿过什么奖学金,学分绩点需要达到多少,在大学拿过什么样的证书。
设置这些门槛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工作需要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只有这么多岗位。
毕业之后来应聘的学生数量,超出了企业岗位的需求数量,只能抬高门槛刷掉一批人。
这导致了大家读书期间不得不拼命提高成绩,考各种证书,以求达到企业的入职门槛。
这些人付出更多努力以后,得到更多回报了么?也并没有。
工作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你在学校努力学的那些东西,在工作里甚至根本用不着,这也是内卷化的表现之一。
我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投入了更多的成本,但却没有得到更多收获,因为付出的成本都被内耗掉了。
什么原因导致内卷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
蛋糕是一定的,大家都想通过提升自己的技术去分得更多蛋糕,并且想分蛋糕的人再不断涌入,这就导致竞争加剧。
竞争不是好事么?
内卷带来的竞争,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确实可能对提升整个国家,或者组织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对个体来说,是极其痛苦的。
内卷的本质就是蛋糕没办法变大了,只有存量,没有增量了,大家开始陷入无休止的存量博弈中去。
科技和生产力带来突破才能使蛋糕做大,否则内卷可能会被延缓但却不可避免。
举个例子:
企业招聘员工的数量是有限的,为什么有限?因为企业的市场就这么大,需要的工作岗位就这么多。
就算一个企业的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也会有个极限。
如何应对内卷
内卷既然无可避免,只能去直面它。这种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只能去不断提升自己。除此之外,好好工作,不要失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别瞎jb乱投。
当然也可以选择轻松一点,但是分得的蛋糕可能会变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无所谓。
但如果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好好努力吧。
(想起了一句话:不仅你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你的家人朋友也会为你的选择承担代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一些其他人的解释
- 内卷的本质:没有增量资源的情况下,自我锁死在一个系统内过度竞争,从而导致没有迁跃,只是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
- 时代红利像一趟不太准点的列车,你挤上去了就不想别人再往上挤。有座位的人宣传是因为自己努力,顺便掏出一本成功学,而实际可能只是上车早而已。列车开动,站着的人挤来挤去,脚不沾地,这就是内卷。
- 内卷:存量竞争下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