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服务偏见
1 定义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相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地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地荣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更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优秀、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失败、阴暗”的一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对自我相关的消极事件和积极事件的解释不同,我们总习惯把积极的事件(如取得好成绩)归因于自己,而把消极的事件(如比赛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2.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是超过大多数人的
3.盲目乐观,总是认为不幸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4.虚假普遍性:在观点方面,我们自己过高地估计(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想法而已,不是事实)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5.虚假独特性: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得不错或成功时,我们总是总是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
2 表现
2.1 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①当得知自己成功时,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
特别是既靠能力又凭运气的情境(游戏、考试、应聘)里,这种现象最为明显。
例子1:在解释胜利时,运动员一般会将其归因于自我本身;而把失败推脱给其他因素,如错误的暂停、不公平的判罚、对手过于强大或是黑哨。(Crove & others, 1991; Lalonde, 1992; Mullen & Riordan, 1988)
例子2:肇事司机在他们的保险单上总是这样描述事故:“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辆车,撞了我一下又跑了”;“我刚到十字路口,一个路障忽然挡住了我的视线,以至于我没看见别的车。”;“一个路人撞了我一下,就钻到我车轮下面去了”(Toronto News, 1977)(旁白:也是搞笑,反正出车祸都是别人的锅,我一个司机有错吗?没有!)
例子3:我在拼字游戏中赢了,那是因为我语感好;要是输了,那似因为,“遇到个Q却没有U,这种题谁做得出来”
例子4:政治家们倾向于把胜利归功于自己:勤奋工作、为选民服务、声誉和策略;而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得因素:本选区政党的组织问题、对手的姓名、政治趋势等(Kingdon, 1967)
②在承担责任方面,也会有自我服务偏见,而这种偏见会导致婚姻不和、员工不满。
例子1:大多数离婚者把婚姻破裂的责任归罪于对方(Gray & Sliver, 1990)
例子2:经理把低业绩归咎于员工缺乏能力或不够卖力(Imai, 1994; Rice, 1985);而工人们却更愿意归因于一些外在的东西————供给不足、负担过重、同事太难相处、任务目标好高骛远等
例子3:当人们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奖励(如加薪)时,他们认为奖励很公平(Diekmann & others, 1997)
例子4:当团队获得成功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贡献得多,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没做什么贡献(所以分配利益时,总有一半的人会得到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奖励,难怪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
③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例子1——把失败或挫折归因于客观条件甚至别人的偏见,这总比承认自己不配获得成功更好:我ECON考试得了A,而历史考试得了C,我会这样描述,“我ECON考试得了A”,“历史考试教授给了我个C”(Major & others, 2003)
例子2——我们更乐于承认那些已经快淡忘的从前具有的缺点,认为那是“过去的我”具有的:“我比原来见多识广了,也成熟了,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完善”,大多数人这样推断说。过去的自己是笨蛋,今天的自己是冠军。
例子3:得知考试成绩后,那些成绩好的人倾向于接受个人归因,把考试看成对他们能力的一种有效检验,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更容易去批评考试本身。(Arkin & Maruyama, 1979; Davis & Stephan, 1980; Gilmor & Reid, 1979; Girffin & others, 1983)
例子4:教师们倾向于把优异的教学成绩归功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咎于学生。(Arkin & others, 1980)
2.2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
这一点真的特别有意思。
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
和总体水平相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更健康,甚至更具洞察力并且在自我评价时更为客观。
但是扪心自问,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吗?
不可能!我们太高估自己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不是客观的,不是事实。
例子1——伦理道德:一个全国性调查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100分的量表上,你会给自己的道德和价值打多少分”,50%的人给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分及以下(Lotett, 1997)
例子2——工作能力:在澳大利亚,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评价自己低于平均水平(Header & Wearing, 1987)
例子3——优点:在荷兰,大部分高中生认为自己比普通高中生更诚实,更有恒心,更有独创性,更友善且更可靠(Hoorens, 1993, 1995)
例子4——赡养父母:多数成年人认为自己对年迈父母的赡养比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多(Lerner & others, 1991)
例子5——摆脱偏见: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偏见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比多数人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服务偏见(Provine & others, 2002)
我们不仅会认为自己比多数人好外,还会认为自己擅长的事情更重要。为什么?因为这样有助于维持我们的自我形象。
例子:在一学期结束后,那些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中成绩突出的学生会认为,在当今世界一个懂计算机的人会有更多价值;而那些学得不好的人更可能去嘲笑计算机只不过是雕虫小技,并把计算机技能做为与自我形象无关的东西排除掉(Hill & others, 1989)
2.3 盲目乐观
好的事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不好的事不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由于我们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
例子1:在Rutagers大学,学生们往往认为自己远比其他同学更有可能找到好工作,领高额薪水和拥有自己的房子。而酗酒成荫、在40岁以前突发心脏病,则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例子2:在赌博和投资时,绝大多数人会乐观的高估自己盈利的可能性。这种对自己好运的荒谬的推断,来源于据大多数人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自负的幻想。
例子3:在一项调查种,137对婚姻里刚好有一半是由离婚终结的,然而这些人在当初领证时绝大多数都认为自己将来离婚的可能性是零(Baker & Emery, 1993)
例子4:性活动比较频繁但不愿避孕的女大学生则认为和学校里的其他同学想比,自己不太可能意外怀孕(Burger & Burns, 1988)
但是乐观主义也有好处,它有助于营造当前的快乐心态。
“居安思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切记。
2.4 虚假普遍性
就是我们自己认为(依然是认为,不是事实)别人也会像我们这样思考和行事。
在观点方面,我们自己过高地估计(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想法而已,不是事实)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好像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是一种常识。
例子1:如果我们赞成加拿大全民公决或是支持新西兰国家党,我们会满怀希望地以为别人也支持同样地观点(Babad & others, 1992; Koestner, 1993)
例子2: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开始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Sagarin & others, 1998)
例子3:如果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了性兴趣,我们也许会高估对方对自己的欲望
例子4:剧烈运动后口渴的人会想像,跟饥饿相比,迷路的徒步者更可能遭受口渴之苦
例子5:当人们自己的生活发生变化时,可能会认为整个世界也在发生变化。如具有保护意识的初为人父母者也会认为世界更加危险;节食减肥的人会认为食品广告更具欺骗性
例子6:我们对别人思维的感知可能会揭示出一些我们自己的东西。对其他民族怀有消极看法的人推测很多人都怀有这样消极僵化的思想。
什么原因导致了虚假普遍性?
原因在于我们的归纳性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样本,而且这个样本中还包括我们自己。由于样本本身的不足,我们自己会“偷懒”,做结论时便会直接使用自己内心的“投射”,直接把我们自己的认识推及别人,用自己的反应做为线索来推断别人的反应。除此之外,还有个原因是我们多半和那些同我们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交往,并透过这些熟悉的人来评判世界。
2.5 虚假独特性
在能力方面,我们干得不错或成功时,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超出寻常的。
例子1:那些酒驾但是系上了安全带的司机会高估(虚假普遍性)其他酒驾司机的数量(我酒驾了,其他人也都在酒驾);而低估(虚假独特性)系安全带的司机。(Suls & others, 1988)
例子2——某种行为越不常见,我们就越容易高估它的频率:什么意思?比如说假设事实上有20%的人是脾气暴躁的,我们自己在估计除开自己外的其他人中脾气暴躁的比例会远远高于20%(因为我不脾气暴躁,所以这种品格是很难得的,所以其他人中肯定会有很多人脾气暴躁。这可以以此类推到各种品质。)